外在環境無所謂「安定」或「不安定」,
我們內心世界的感受,
才對我們的情緒有決定性的影響。

禪門

 

 

尊重彼此的政治選擇

 ■ 文╱聖嚴法師

尊重彼此的政治選擇 台灣近年對「顏色」很敏感,藍的、綠的,不同顏色讓人有隔閡,

連在家庭、辦公室都開始分「顏色」,甚至因顏色不同而反目。

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人際關係別這麼緊張?

這要從兩個方向討論。

第一,我們對政治,應該要參與、但不要太盲從,對任何一個政黨的支持或反對,

都不要被情緒影響、不要被聳動的口號迷惑,要看清政黨的政策和政績。

但一般民眾缺少這樣的能力,太相信候選人的風格和魅力,不管候選人講的話對不對、能不能做到

,一窩蜂跟隨。這樣其實是在為自己製造困擾。

政治是一種「不確定的藝術」。

政治的語言、口號都會見風轉舵,對於政治語言最好不要當真。

選舉的時候,候選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鼓動民眾。不分黨派、任何候選人的演講,目的都是在拉票。

另外,人與人之間要尊重彼此,宗教上如此,政治上也自然應該如此。

在台灣,過去一黨專政,大家言必稱忠黨愛國,這在當時是沒有選擇的。

現在社會多元開放了,以宗教來看,中國傳統的、外來的、本地發展的,在台灣都有,

但彼此並沒有衝突,只要不違背社會倫理和善良風氣,各種宗教都受到憲法保障。

政黨也是,任憑誰上台,都是追求台灣長治久安。

選舉時儘管有人會說一些「終結」對方之類的話,民主環境中的政治人物也不會真的這麼做。

上台的人一定愛台灣,何況還有人民、媒體在監督,會用選票決定下次要不要換人。

政治人物說了再多口號,當選之後還是要回到實際的路線上,否則沒有辦法執政。

所以不同黨派候選人的差異,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。

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,大家更應該尊重多元的意見,不要擔心哪個人選上,台灣就會沉到太平洋底下

;或誰選上,台灣一定會好的不得了。其實都不會如此。

台灣很多人對於政治還處在「迷信」階段,相信未來會逐漸成熟。

社會上看起來好像為了「藍色」、「綠色」的對立吵鬧不休,其實只要彼此尊重,

就完全不必憂慮社會分裂。像我們的團體裡,各個政黨的支持者都有,

但大家彼此尊重各自不同的選擇,所以能夠非常平安和諧的共處。

只要彼此尊重,就完全不必憂慮社會分裂。

 

本文摘錄自《方外看紅塵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